|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6 years, 2 months ago

 

 

 

本週主題: 馬來西亞

 

 

去青年服務社,看看他們開的課

多元種族

獨立中學

513事件

 

與馬來西亞同學談談語言與文化及認同的關係

 

 


 

 

40505024E 趙韋丞 衛教系 一    M    
40557012O 楊雅淇 企管系 一    F    
40320121L 王俊顏 應華系 三 乙 F   缺席
40385122I 莊雅惠 應華系 三 甲 F   缺席
40385123I 陳顗行 應華系 三 甲 F
40385222I 楊小津 應華系 三 乙 F
40485901I 蘇珮瑜 應華系 三 甲 F
40585103I 陳禹儒 應華系 一 甲 F      缺席
40585106I 陳寧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07I 彭于珊 應華系 一 甲 F      缺席
40585108I 陳思羽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09I 許梓宣 應華系 一 甲 F      缺席
40585112I 謝佩庭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14I 藍元劭 應華系 一 甲 M    
40585115I 劉珈瑜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16I 徐嘉妤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18I 盧韻甯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19I 張媛淇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21I 鄧雅文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22I 阿岫 應華系 一 甲 M    
40585124I 吳穎琪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25I 彭晨芯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27I 鄭綺婷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28I 葉思琴 應華系 一 甲 F      缺席
40585129I 薛育珊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31I 李昶誠 應華系 一 甲 M      缺席
40585132I 郭健敏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34I 陳紫薇 應華系 一 甲 F      缺席
40585135I 黃安妮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136I 盧靖珺 應華系 一 甲 F    
40585201I 林芷宇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02I 簡莛竹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03I 吳佳芸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04I 于子萱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05I 黃于芮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06I 張莘培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07I 呂昱緹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08I 黃家安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09I 張為貞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10I 楊佩妮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11I 林玉昕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12I 李紘慈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15I 陳宛妤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16I 黃媤嬣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17I 鍾綺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20I 楊名霖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21I 陳孝安 應華系 一 乙 M    
40585222I 橋本怜佳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23I 梁喜麗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24I 李娟翊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25I 張曉萍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26I 林嘉奇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27I 趙德林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28I 甘文慧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29I 小倉麟 應華系 一 乙 F      缺席
40585231I 呂景康 應華系 一 乙 M      缺席
40585232I 黃劭晴 應華系 一 乙 F    
40585235I 黃晉鋒 應華系 一 乙 M    
40585236I 李彥凱 應華系 一 乙 M    
90599162X 金垠旼 交換生(學士)       F    
90599178X 金廷洙 交換生(學士)       M    

 

 

 

 


陳顗行 40385123I 應華系 107

以下是六名系上馬來西亞僑生的訪問分析-2015

前題簡介: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社會。

1971年,政府創立一套「國家文化政策」。這項政策明確界定了馬來西亞的文化,指出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馬來西亞土著的文化,它可能包括來自其他文化的適當元素,而且伊斯蘭教必須在馬來西亞文化扮演重要角色。這套政策也提升了馬來語言優於其他語言的地位。政府對於文化的干預,導致非馬來人的不滿,他們覺得自己的文化自由遭到減損。華人與印度人的社團組織都向政府提交備忘錄,指責政府制訂一個不民主的文化政策。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6%9D%A5%E8%A5%BF%E4%BA%9A#.E6.95.99.E8.82.B2

1.1與當地人相處(學校)

受訪者大多為就讀華校之學生,故校內其他同學也幾乎都是華人為主,語言文化相近,相處和睦。

1.2與當地人相處(日常生活)

大略分為兩種--------

華人聚集居住區:因種族及生活習慣相近,較無隔閡,相處融洽。

族群混居區:部分地區因種族衝突及過去歷史情感的因素,會有歧視及排斥的情形產生,希望當地華人離開馬來西亞,回去中國。 

1.3語言的使用歧異

馬來西亞官方語言:馬來語(最共通)、英語。

(包含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州話.日語.馬來語.英語…等)

馬來西亞因種族多元(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伊班人、卡達山人、峇峇娘惹及其他殖民時期留下的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等歐洲後裔共同組成)

2.在馬華僑身分認同對僑民教育之影響

在馬來西亞,華僑及其子女大多在當地的華人學校接受華文教育,而接受與當地馬來文化融合過的「新華人文化」,有別於第一代從中國大陸移居至馬來西亞的華僑,其子女大多在馬來西亞當地出生,從小接受的就是多元而豐富的觀念,與對馬來西亞這塊土地的認同感,當然會跟老一輩「我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有所出入;而這種身分認同的差異,也使得馬來西亞對在馬華人的教育開始重新思考,不再是固有的傳統中華文化與華人教育配上為融入當地生活所需的馬來文教學,而是重新審視華人同學真實的生活現況與文化體驗,轉型為現今多元文化導向,而非只有「中華與馬來」的二元教學內涵。

3.哪裡才是家?

馬來西亞。因為是長大的地方,有歸屬感;與當地人相處融洽,歧視比例較低;家人都在馬來西亞。

◎通婚的可能性

婚姻其實是不同文化的融合,移民的人跟本地人結婚反映他們認同與接

受彼此的種族身分與文化。

大部分馬來西亞的華人同學表示他們絕對不會和當地的馬來西亞同學結婚,因為馬來西亞人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的規矩相當複雜繁瑣,所以他們擔心無法適應。再加上馬來西亞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之間因排華事件造成的嫌隙,導致當地人及馬來華人有著不小的隔閡。

另外,馬來西亞同學們也大多表示他們結婚對象的第一選擇是和自己一樣的馬來西亞華人。我們分析可能的原因後認為,應該是因為同樣都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彼此的生活習慣、想法等都會比較接近,也比較不會有文化上的差異。

綜上所述,除卻其他種種個人因素以外,我們認為僑生對於和當地人結婚的可能性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受到當地人對待他們的態度以及自身的身分認同所影響。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使用請註明來源

 

多元種族 (馬來西亞)                                                    應華系109                                 彭晨芯 40585125I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的國家之一, 並且是一個聯邦國家。首都是吉隆坡,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 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社會。馬來西亞的人口是由各族,與50.4%的馬來人做最大的,和土著/部落(原住民)的整體人口的11%,沙巴和沙撈越量。通過憲法的定義,馬來人是穆斯林,使用馬來語,誰運行馬來人的習俗和文化。人口的23.7%是華人,和印度的人口的7.1%。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宗教的社會而伊斯蘭教是官方宗教。人口近百分之60.4改信伊斯蘭教; 佛陀的19.2%; 9.1%的基督徒; 6.3%印度教; 和中國傳統宗教2.6%。該國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英語成了次要的,並成為學習數學和科學在所有公立學校的語言。華語和泰米爾語也常用的。馬來西亞有發言的許多語言,大約有137種語言。在馬來西亞半島有41個地區的語言。此外,還有各種中國方言。馬來西亞文化是指文化都是多元化的社會在馬來西亞和各部落那裡,如:馬來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文化卡達山-杜順,達雅文化,伊班,加央,肯雅等等.

 

-----------------------------------------------------------------------------------------------------------------------------------------------------------------------------------------------------------------------------------------

馬來西亞 五一三事件                                                                                        應華系109                                                                     陳宛妤 40585215I

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發生於一九六九年於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又被稱為五一三排華事件,主要為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由於族群間政治與經濟的差異,馬來人對華人族群展開屠殺,造成極為嚴重的流血衝突。1969年為馬來西亞第三次大選反對勢力獲得百分之五十點九。反對黨在五月十一日進入吉隆坡並遊行時,一些巫統的激進黨員為之觸怒,五月十三日兩派人馬發生衝突最後演變為流血大暴動,五月十五日,當時的最高元首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詢問馬來西亞的華僑室友,她表示五一三事件發生時雖然還未出生,但是在她的印象中,是非常嚴重的屠殺事件,撕裂了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連接,不論是死傷還是原本的合作。

 

 

 

五一三事件                              應華109        張曉萍           40585225I

 

五一三種族衝突流血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47年,但是一些華裔對五一三的記憶是悲慘的,雖然1969年五一三事件已經過去了47年,但是對於那場夢魘,卻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上了年紀的長者腦海中。五一三事件中喪失生命的不幸者,無論是華人、印度人還是馬來人,都是無辜的。五一三事件對大馬國家體制、政策、人民的生活傳統和思想,都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五一三之前的馬來西亞,和五一三過後的馬來西亞,樣貌已經完全改變了。五一三過後,在政府大力推行新經濟政策、大打種族主義牌的情況之下,族群之間的和諧不復存在;校園裏各族原本的親善互動已經被破壞,華族與馬來族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鴻溝。“513事件”其實是巫統內部鬥爭所引發的政變,是一起由馬來西亞統治集團內部精英悉心策劃,旨在奪取第一任總理東姑·阿都·拉曼權力的陰謀。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我相信,對當時這場暴亂的馬來亞人民,到現在,這場暴亂對他們還記憶猶新。

 

馬來西亞      應華109 鍾綺 40585217I

馬來西亞擁有多元豐富的文化,馬來西亞大致分為三個種族: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官方語言為馬來西亞語。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雖然每個民族從小就必須學習馬來語,但政府允許各民族學習自己的母語。這也就是為何這麼多馬來西亞人能說出流利的中文的原因。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是由華裔公民自費建立的華文中學,直到馬來西亞獨立後,因新政府對華文學校不給予津貼,華文中學只好被迫改為獨立中學。


應華109         盧韻甯            40585118I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獨立中學(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馬來西亞華人資助創辦並維持的中學總稱,是馬來西亞特有的教育體制,分布在馬來西亞的各地。由於華文在1960年代後正式成為非官方語言,受到排擠,而華語學校若不改制的就稱為獨立中學,而且在經濟上就得自己想辦法,所以獨中就成為私立的教育體制。而教與體制方面,獨中以華文作為平日溝通、教學和考試的語言。除了以華文教學,獨中也擁有本身特有的考試機制。但為了和馬來西亞其他學校接軌,獨中學生也需要兼顧華語、英語和馬來語。而獨中學生的升學管道則主要以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家的大專院校為主。

 

 

 


馬來西亞 [513]事件                                                                                                                      應華系109                                                                                                 梁喜麗 40585223I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在1969年5月13日發現種族衝突事件,主要的受害者是華人。1969年馬來西亞舉行大選,找到獨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它甚至還可能失去一些州議會的控制權。馬來西亞官方史書認爲,在馬來西亞當時華人與印度人組織了在慶祝活動,引起了馬來西亞[513]事件。關於[513] 事件有196人喪失生命,180人遭創傷,259人被各種武器打傷。在暴亂過程中有6000無家可歸。當局刻意把受害者屬於哪一種族的事實掩蓋起來。但是衆所周知,大部分是華人,死傷的種族比例並沒有公佈,可是根據其他的消息來源,華裔死者比其他的種族很多,比例可能達到85比15。到現在對華人而言那時候真的很痛苦的時期,一定有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日本民進黨黨魁——蓮舫     40585112I謝佩庭

這次課堂開場白提到了美國川普當選後對社會、經濟、國際交流間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並讓大家腦力激盪了一下,其中老師有提到台裔日本議員——蓮舫,關於她雙重國籍的問題在他當選為*日本民進黨黨魁後大肆討論,我們能說這是政治鬥爭下的產物。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國際間的遷移與通婚是越來越常見,為何自己的小孩必須對父母親的其中一國證明:「我是正港的○○人」,拿美國是一個沙拉拼盤為例,多元民族生活在美國這塊土地上,他們仍會自豪地說我是美國人,即便他有著拉丁血統,或是個華裔子弟。而這又說到華僑們在外深根,不再是我們從僑名教育導論中讀到他們的愛國情操強烈,反之,對僑居地國家產生情感,踏踏實實認為他們才是該國家下的人民。故我認為蓮舫已經是日本人,卻會因此牽扯到一個中國論等政治因素操作,而感到可惜。

 

日本民進黨 

民進黨雖然是日本第二大黨,但現在在日本支持度並不高。根據NHK的調查,目前首相安倍晉三所屬的自民黨支持度為40.2%,但民進黨僅僅只有8.3% 


五三一事件                       40585228i甘文慧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年5月13日的馬來西亞。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馬來西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伊班人、卡達山人、峇峇娘惹、原住民及其他殖民時期留下的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等歐洲後裔共同組成,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但馬來人的人口還是佔最多比例,而且他們在政治上具有主導權。531事件由馬來西亞大選剛結束,但華人代表在選戰中落敗,決定全面退出馬來西亞內閣,反華、擁華兩派民眾因此爆發激烈衝突,首都吉隆坡進入緊急狀態,大批警力進駐維持治安,但依然造成不少華人喪生。在身邊有不少來自馬來西亞的朋友,他們對放馬來人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而且對於馬來西亞選舉也沒有太多的期望,甚至失望。

 

-------------------------------------------------------------------------------------------------------------------------------------------------------

馬來西亞種族問題                                            40585211I     應華109林玉昕

 

馬來西亞國內相對嚴重的種族問題在於華人和馬來人之間。華人從明代大量移民,馬來人則是當地人,前者在經濟上有較多成就,後者則是掌握了政治權力。馬來人控制的政府持續用力保障馬來人的社會福利,希望提升馬來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影響力,卻反而使原本影響力強大的華人們移出資金投資較有保障的國家。其中種族的衝突源自於對彼此的不信任和馬來人強烈的民族主義,導致民族間無法融合產生同為一國的概念,區分你我造成厭惡和隔閡。我認為一個地區或國家已經無法避免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現象,因此沒有理由去排斥哪一種民族文化,即使表現得強勢程度不一樣,強制去區分反而會產生嚴重的分裂。面對多元民族,我們不如以一個人為單位去強調人的平等,慢慢抹平因歷史留下的社會不平等。



黃劭晴                                                                      40585232I                                                                     應華109

多元宗族 

馬來西亞由多元宗族結合而成,而其中主要的是以華人,馬來人以及印度人爲主。因此,身爲馬來西亞人的我,從小就必須學習三種語言,即華語,馬來語及英文。這主要是因爲我們沒辦法只學習單一語言,否則我們將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而在衆多語言中,馬來語被定位國家語言。這其中當然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那就是在馬來西亞以馬來人居多。然而,我們各族之間相處融洽,這也讓我學習到各族之間各自的文化特色,我非常喜歡這種多元種族的環境,因爲大家互相分享。在馬來西亞,由於多種族,因此我們的假期也特別多,因爲各族節日都不一樣,而在各個節日時,我們都可以登門拜訪,感受到與衆不同的氣氛,真的很棒很特別。馬來人可口的糕點,印度人美麗的服裝,娘惹的手工藝品,卡達山族活躍的舞蹈等等,都是滿滿的特色,也是身爲馬來西亞人所值得驕傲的,因爲這是個稀有的環境,讓不同種族的我們,聚集在一起了,一起為馬來西亞爭光,只因我們是馬來西亞的公民。 

獨立中學 

在馬來西亞目前有61所獨中,即馬來西亞華人獨立中學。所謂的獨中就是完全不接受政府的資金協助,靠自己的實力創辦的中學。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裏,我們極力維護華語的地位,以保證華人的權利。我本身畢業與馬來西亞寬柔獨立中學,這是一所大型的獨自,全校有4000多人。我們每年最大型的活動就是校慶,身爲學生的我們,必須到各個店家尋找贊助,以便為學校籌得資金。這是每年必舉辦的大型活動,也是華人極其響應的活動。每一年許許多多的校友都會回校幫忙,衹爲傳成下去。在獨中,我們有很强的團隊精神,我們被訓練到很有辦事能力,因爲獨中有無數個活動等待我們自己去辦。也因此,獨中的學生一般被認為比國中的學生有紀律,因爲獨中非常講究紀律,我們獨中的校譽全靠學生去維持。我希望獨中可以繼續傳承下去,因爲那份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40585124I   吳穎琪   應華109

馬來西亞宗教

馬來半島從二世紀至十四世紀,歷經七個王朝,大約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十五世紀末,出現了由蘇門達臘印尼人所建的「麻六甲」王國,麻六甲王國的建立,對馬來半島之「馬來化」,具有相當的影響與歷史意義,除第一世創立王獨尊印度文化,採取印度化的體制與國號外,第二世王開始,因隨其婚姻關係而改信回教,尤其是在1446年時,第五世王定回教為國教,以「蘇丹」為王號,一切典章制度沿襲回教體制,出現馬來半島「回教化」的局面。馬來西亞的國教雖然為伊斯蘭教,但國民於馬來西亞憲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力。國內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錫克教等。2010年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華人人口當中,83.6%登記為佛教徒,接下來基督宗教11.1%,道教還有其他華人民間宗教則是3.4%。大部份的印度人信印度教86.2%,接下來是基督教6.0%、伊斯蘭教4.1%,信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一般稱為mamak等等。在非馬來的土著社群中,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46.5%和基督教40.4%,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4%來西亞境內的教堂、佛寺、廟宇及印度教廟堂相當多。


華人與馬來人間的入學文化差異   黃家安 40585208I

(資料源於班上馬來西亞僑生)

在升學方面,政府幾乎將所有的機會都給了馬來人,對華人升學率則給予限制,即使馬來人的升學率未達預期,有多餘的空間能讓華人遞補,政府仍然不會把這些機會讓給華人。對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而言,這是一種差別待遇甚至非常不公平。而且馬來人擁有非常多的福利,然而現居於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並不是第一個到達這塊土地的民族,也不該被稱為馬來人,而該被稱為「巫族」;相反地,在歷史與社會上,比馬來人還早抵達馬來西亞的華人則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發展

阿岫 應華系109甲班 40585122I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是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組成的多元民族。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就强調雙語的教育,與馬來西亞的情況不同,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發展走了一條比較特殊的發展道路。

    在殖民統治時期和獨立后,殖民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都達到英文和馬來文優先的政策,比較限制華語與泰米爾文教育。在馬來西亞華僑華人共同努力下,華文教育的發展道路雖然充滿了許多的困難,但是到現在在馬來西亞已經建立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

    華文教育是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内容,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種族歧視導致馬來西亞種族與民族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尊重差異與包容多樣的民族政策,馬來西亞的民族關係將會朝著更為和諧的方向發展。

 

 

 



馬來西亞多元種族     薛育珊  應華109   40585129i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分別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錫克人、伊班人、卡達山人、峇峇娘惹、原住民、以及其他志敏時期留下來的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等歐洲後裔共同組成。由於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是土著,所以人數佔很高的比例也是馬來西亞第一大族群。馬來西亞華人是第二大族群,主要分佈為吉隆坡、霹靂、檳城、馬六甲以及柔佛等佔的華人較高。華人的移民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多次到訪馬六甲停留,一些華人和當地人通婚在馬六甲開始定居。在與本土文化交融的情況下形成了新的民族,娘惹峇峇。印度人則是移居馬來半島的後裔。如今成為了馬來西亞第三大族群,人口規模在馬來人,華人之後。

 

 

應華所教授上課心得     薛育珊  應華109   40585129i

記得老師一進課室講起全球學習華語的人數沒有增加反而有減少的趨勢。華語是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還有哪些原因讓學生們不願意繼續學下去的意念,值得我們反思。老師開始為我們進行分組訓練我們成為一位合格的華語老師必須具備的條件。預設學生是初級華語學習者應該從何教起。除此之外還需要最基本的教學方法還有就是教材從何而來。在教學時盡量不要用學習者的母語教華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項原因。另一項就是當華語老師需要第二外語或第三外語的能力,能夠提升教師們的素質。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盧靖珺40585136I 應華系109

  馬來西亞的中學被分為兩種,一為馬來西亞政府學校——國中,二為華僑資助學校——獨中。獨中之所以被稱為獨中,那是因為它們是非政府資助的學校,並且要保留多源流教學,因此所有的費用都由社會支持華教的人捐款資助。獨中和國中不一樣的地方可分為三個部分:教育制度、學習環境和學成程度。

  獨中的教育制度是以提倡中華文化的延續,以注重品學兼優為主。因為是華人開的中學,所以都是以華文教育為主,除了馬來文和英文以外,所有科目的語言都是以華文授課。獨中被分為兩個部分,就跟我國一樣是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初中最後一年有升高中的考試,而高中三年級的時候也有高考。

  因為是華校的關係,獨中的學習環境裡都是華人,極少數的異族同胞來就讀,除非他們受過華語教育並通過入學考試,且家裡負擔得起學費才會前來就讀。近年來華人社會因為政府的教育制度有問題,一般華人就算經濟上有困難,但都開始堅持讓自己的孩子考入獨中。

  最後,獨中生和國中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畢業以後所拿到的證書程度都不一樣。獨中的統考成績可以直升大學而國中的SPM成績不行,需要讀一年的大學先修班才能上大學。另外,獨中統考的證書大部分國家都承認,除了馬來西亞自己,很可愛吧?馬來西亞的高中考試的成績則是不被其他國家承認的,除了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及華文教育的情況              黃安妮     應華109          40585135I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其中人數最多的當屬馬來人,其次是華人,還有印度人、伊班人、土著等。由於種族多元,人民使用的語言也不止一種。馬來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語為英語,而華語的使用也極為廣泛。此外,不同的籍貫也有不同的語言。例如福州話、興化話、客家話、福建話、廣東話……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是多種語言參著說的。由於種族眾多,因此節日也不少。無論是哪個種族的節日,全國人民都可享受假期。所以我們時不時就放個幾天假,挺好的。雖然種族不同,但我們相處的還算融洽。

 

馬來西亞目前有六十多所獨中。所謂獨中就是指完全不受政府的任何資助的私立學校,教學以華語為主。我是來自於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的公教中學。我的母校不僅著重於華語教育,對英語及馬來語也極為重視。然而,獨中的學生面對的最大的難題就是【統考文憑】不受國家承認。因此,許多獨中生在畢業後都去往國外深造,因為外面的大學知道獨中生的水平不次,故承認統考文憑。而且要是想在馬來西亞工作,必須要有政府考試的文憑。獨中生可選擇要考或是不考這項考試。因此,大部分的獨中生學成歸來,都不會選擇在政府部門任職,甚至選擇不回馬來西亞發展。這直接導致了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

 

其實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程挺艱辛的,都是靠熱愛華教的人士扶持。政府中學雖設有一門“華文課”,但是考題特別難。我有好幾位朋友是政府中學的資優生。許多本該是狀元生,但因為華文沒拿A1,就與“狀元”這個名詞擦肩而過了。其實政府是不希望學生再學習華語,因此才不斷提高對於華語這一個科目的評分標準。這導致選修華語的政府學生逐年減少。

 


五一三事件--大馬華人都應知道    40585209I 張為貞 應華109

一個被政治鬥爭造成的種族悲劇,從五一三事件發生至今已有47個年頭,一直到現今老一輩的馬來西亞華人仍不敢多提,唯恐會被政府線人聽到而被捉進牢,而政府卻一直重提這件事,將這場悲劇當作是政治操作的手段,官方所提出的「真相」也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意圖掩蓋事實,卻不知在這個網路盛行的時代,即使對於未經歷過五一三事件的年輕人也能得到真相。馬來西亞是個多種族的國家,唯有互相包容尊重,創造一個多元民族的政府才能締造一個和諧的社會,而非利用種族衝突來穩固政治權力,我的僑生室友就常常抱怨馬來西亞的政治黑暗,一直都是一黨獨大,政治早已腐敗不堪,而且在馬來西亞當地有很嚴重抵制華人的政策,像是不平等的考試制度等,很多優惠馬來人的政策都在導致族群的分裂,也使國家一直無法發展穩定。我認為五一三事件其實和台灣的白色恐怖有一曲同工之處,政府操作著族群衝突,只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直到近幾年也不斷有人重提這件事,不過也還好台灣還算是族群和諧的國家,雖然也會有些許衝突但人民都算理智,也希望人們都能了解過去的真相,並且引以為戒。

 

 

 


阿岫 said

at 8:05 pm on Nov 21, 2016
Reply Delete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發展
阿岫 應華系109甲班 40585122I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是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組成的多元民族。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就强調雙語的教育,與馬來西亞的情況不同,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發展走了一條比較特殊的發展道路。
在殖民統治時期和獨立后,殖民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都達到英文和馬來文優先的政策,比較限制華語與泰米爾文教育。在馬來西亞華僑華人共同努力下,華文教育的發展道路雖然充滿了許多的困難,但是到現在在馬來西亞已經建立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
華文教育是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内容,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種族歧視導致馬來西亞種族與民族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尊重差異與包容多樣的民族政策,馬來西亞的民族關係將會朝著更為和諧的方向發展。

 

馬來西亞多元種族            應華系 郭健敏 40585132I

馬來西亞為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而種族情況大致分為三類: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但事實上,雖則馬來西亞擁有多元的文化,但同一時間充斥著種族問題。時至今日,馬來西亞不同族群之間有了刻板印象,馬來人視華人為骯髒,華人則視馬來人為懶惰愛花錢;而馬來人和華人都對印度人有很多負面印象,以致印裔受兩族人的輕視。同時,華人和馬來人在思維上還存在很大落差。華人認為政府沒有公平對待各族,馬來人則認為華人得到的已經太多。因此我認為正視種族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五一三事件               應華109 吳佳芸 40585203I

 

        五一三事件發生於1969年,當時馬來西亞正舉行第三屆大選,當晚,反對黨因為獲得較多票數支持,為了慶祝而走上街頭遊行,卻也因為如此觸怒了巫統的黨員,造成兩方人馬衝突,最終甚至演變成流血暴動。這次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的衝突,但華人卻明顯的死傷遠多於馬來人,再加上馬來西亞室友常常敘述他們國家的情況,可知馬來西亞當地的華人是處於弱勢的,室友總是說,馬來西亞的政治很貪腐黑暗,人民對政府總是充滿了不信任,政府也對馬來人常有不平等的優惠待遇,甚至考試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馬來西亞一直是個民族多元的國家,如果政府不多重視各個民族而只重視馬來人的話,我想像五一三這樣的流血衝突只會繼續重演。


馬來西亞                                   應華系109 40585119I 張媛淇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風波不斷,20157月,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馬來西亞國有投資基金「一馬發展公司」(1MDB)前後匯了近7億美元(約216億元台幣)到納吉的私人帳戶,但納吉始終否認。馬來西亞公民團體「淨選盟」19日發動反總理示威,要求總理納吉下台,90多歲的前總理馬哈迪也在一支影片中身穿代表「淨選盟」勢力的黃衣,表示納吉政府已經欠下國家無力償還的債務,呼籲人民一齊上街頭。

 

-513事件: 1969513日,馬來西亞爆發持續數月的種族衝突,稱513事件。1969年,馬來西亞人口中巫族(馬來族)53% ,華族占37% ,印族占10%,但族群政治及經濟能力上的差異,造成了此次衝突,實際上即是馬來人對華人的屠殺。

事件過後政府雖推動平衡經濟分配的「新經濟政策」,將激進民族主義修正為改良主義等,但馬來人與華人間的鴻溝人在,且持續衍生社會問題。

 

 

青年服務社的語言課程:

 

東南亞語言課程有泰語(包括商業及旅遊泰語等)、越南語,"地方語言系列"有台語、廣東話。

 


 

與馬來西亞同學談談語言與文化及認同的關係  應華109  簡莛竹  40585202i

 

與馬來西亞室友曾經聊過,在馬華僑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馬來西亞官方語言是馬來文,在公家機關工作全都必須懂馬來文,不僅如此,即使華裔子弟的成績非常優異,也不一定能進入自己理想的校系,因為馬來人無論在升學留學等等,各方面都有較多優惠待遇,擠壓優秀華人學子的權益,如此明顯有失公平的教育政策很容易使優秀人才外流,甚至造成族群間的對立,我認為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若是放任對立不改善,對導致人民對國家的凝聚力及忠誠度低落等嚴重影響。

 


與馬來西亞同學談談語言、文化及認同的關係          應華109 40585127I 鄭綺婷

 

語言 

在馬來西亞,馬來語是必須學習的語言,而英語則是第二語言,其他的母語都被政府打壓,特別是華語。而近年,政府對華語的打壓更是越來越明顯。身為華人,雖必須學習馬來語,但在面對自己母語被打壓的情況下,華人也要堅持和保護自己的語言,才能把屬於自己的文化傳承後世。

 

文化 

為了表現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政府沒有特別打壓各個種族文化的存在,基本上各個文化是共存的。然而,馬來人會試圖以同化的方式逐漸侵蝕華人文化,被訪者對此十分反感。華人文化是作為華人的身份象徵,故承傳華人的文化十分重要,而政府則是有目的地協助舉辦有關認識華人文化的活動。

 

國家認同 

被訪者熱愛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但馬來人對華人的打壓,威脅華人的未來發展。然而,在不涉及政治和經濟層面且純粹於生活上,被訪者認為各種族仍是可於馬來西亞的土地上和平共存。

 

民族認同

部份人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有誤解,可能是認為來自馬來西亞的人簡稱就是馬來人,卻不知道馬來人已是一個種族,並非馬來西亞華人的代稱,因華人於馬來西亞乃另一種族。而生於馬來西亞的華人認同自己是華人、華僑,或可稱為馬來西亞人,卻不是馬來人。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應華109 40585108I 陳思羽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意思即是馬來西亞華裔公民自費建立的華文中學。過去馬來西亞華中可以收到政府的津貼,但一九六一年時的教育法令將華文中學排出國民型中學之外,不予津貼。華文中學只有被迫改為獨立中學,簡稱獨中。

 

根據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資料,獨中有以下的特色:

「華文獨立中學具有四項使命:(1)完成中小學十二年教育之母語教育;(2)延續華文小學及銜接大專院校之橋樑;(3)維護並發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4)兼授三種語文,融貫國內外的文化精華,是塑造馬來西亞文化的重要熔爐。華文獨立中學的辦學方針有六:(1)以華文為主要教學媒介,傳授與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為開創多元種族社會新文化而貢獻;(2)在不妨礙母語教育的原則下,加強馬文與英文之教學,以配合馬來西亞客觀條件的需求;(3)堅持華文獨立中學數理科目之優越性;(4)課程必須符合馬來西亞多元民族的共同利益,且應具備時代精神;(5)不以政府考試為主要辦學目標,若某部分學生主動要求參加,可以補習方式進行輔導;(6)技術與職業課程,按個別學校的需要設置,但華文獨立中學絕不可因此而變為技術或職業學校。

 

華文中學雖名為「獨立」,事實上卻馬來西亞當地其他為政府承認的中學類型一樣,皆遵守馬國教育部的共同標準及相關法規,只是經濟獨立,教學媒介自由採用而已。獨中的課程是依據馬國政府制定的中學課程綱要編訂的,華文是主要的教學用語,但馬來文和英文均是必修科目。獨中學生在完成十二年教育後,所取得的文憑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所承認,但卻獲得臺灣、新加坡、日本和美國大學的承認,得以直接進入大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3事件                             應華109      李娟翊       40584224I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有著多元的宗教及文化的特征,從現今的時況來看,各大族群之間皆能和平相處,然而回顧馬來西亞的歷史,於1969513日在馬來西亞發生了華人與馬來人的種族衝突(稱為513事件),這場事件造成很多人受傷、死亡,其中華人傷亡人遠遠數超過馬來人。雖然47年的時間過去了,在馬來西亞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沒有人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議論這件事,也許今天馬來西亞年輕的一代對於513事件大致都已經遺忘,但卻是老一代人揮之不去的陰影,今天我們可能聽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說過,在我們聽起來老一輩的人講的似乎很誇張、嚴重,這是因為我們已身處於一個和平的時代,對於這些事情沒有深刻的了解以及認知,有些事情如果是我們親身經歷,就會與現在有不一樣的想法。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種族之間的衝突一直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族群之間可能因為宗教、文化、生活的不同而產生分歧,如果涉及到政治因素,事情則會更嚴重,甚至會影響到該族群未來在該國的發展。


513事件   40585121I  應華109   鄧雅文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年5月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事後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進民族主義改成溫和的改良主義。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以消除各種族在政治以及經濟能力的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主要內容為給土著特權。新經濟政策在馬來人中培養了一批中產階級,這也造成了後來的巫統分裂,形成了馬來人中產階級組成的人民公正黨。

五一三事件中喪失生命的不幸者,無論是華人、印度人還是馬來人,都是無辜的。那個年代的馬來人,思維簡單而善良;容易被煽動情緒;他們是在有心人刻意挑撥、煽動、蠱惑之下失去冷靜。最主要是在於有心人刻意營造《華人對馬來人趕盡殺絕》、《華人欺負馬來人》的氛圍之下產生危機意識,對華人反感而釀成暴動;讓權謀家的奸計得逞。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4%B8%80%E4%B8%89%E4%BA%8B%E4%BB%B6

----------------------------------------------------------------------------------------------------------------------

馬來西亞。     40585201i林芷宇

五一三的影响

 

五一三悲劇的发生,非你我大家所願意見到的。撇開人員傷亡之損失不談,其對於馬來西亞以后後的影響可謂即深且廣。尤其是民主政治的發展轉向,更起著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岭。下面我们試著就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來談:

1)政治——《国家原则》及国阵的出现

“五一三”事件后,以副首相拉薩(Tun Abdul Razak, 1922~1976)为首的“国家行动理事会” (Majlis Gerakan Negara,简称MAGREAN),取代政府内阁和国会以治理国家,直至1971年才解散。其举措包括通过修改法令,将种族、官方语言等话题列为敏感话题,同时颁布《国家原则》(Rukun Negara)以抚平种族的不满情绪和谋求建国共识。1973年,鉴于政党过多将威胁执政党的地位,联盟政府联合其他政党组成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简称”国阵“或BN),形成强大的政党联盟。

2)经济——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联盟政府认为”五一三“事件的发生是由于马来人和非马来人经济差距过大造成的,因此决定从1971年开始至1990年间推行“新經濟政策”,通过“消除贫穷”(Membasmi kemiskinan)和”重组社会“(Penyusunan semula masyarakat)两大目标,来达到全民团结。自此,马来西亚对农业的依赖转到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并开始采取”私營化政策“(Dasar Penswastaan)直至今天。

3)社会——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基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虽然马来西亚的贫穷率明显下降,土著(泛指马来人和砂拉越、沙巴的原住民)在企业的股权份额大为提高,接受高等教育及经商的人数明显增加,但却在执行过程中,政府更倾向于消除乡区贫穷,而新村、园丘和城市落后地区的贫穷问题,任然明显存在。此外,在公务员的聘请、高等学府录取新生,以及政府机构的社会福利援助上也以土著优先,造成社会不平等,引起人民不满。 

 


五一三事件     應華109  呂昱緹  40585207i

 

五一三事件發生於1969513日,當時各族群間政治和經濟能力差異懸殊,造成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實際上,五一三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的屠殺行為,嚴重的種族衝突及排華行為造死傷規模慘重,尤其是華人的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馬來西亞為多元種族的國家,不同種族間或多或少有大大小小的摩擦與爭執,而再加上政治因素的介入,衝突的規模往往是無法預測的。查閱此次歷史事件的相關資料,除了對於當時時空背景有更充分的了解,也明白族群融合自古以來都是複雜且不易解決的問題,也正在發生於世界的各個角落,

除了政府應該有相對應的政策處理,個人也應尊重及嘗試去理解不同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馬五一三事件           40585227I  應華109  趙德林

馬來西亞的513事件爆發於1969年的5月13號。1969年,是馬來西亞獨立後的第三次大選,其中反對的勢力獲得了50.9%票率,在第一次時已超過聯盟政府,5月11日在吉隆坡舉行慶祝勝利並且遊行。這是巫統的激進黨員爲之所觸怒,舉行反示威,於5月13日兩排人馬在街頭短兵相接,演變成爲流血大暴動。

此次參選競爭的政黨包括:聯盟、泛馬回教黨、民主行動黨、人民進步黨以及民政黨,另外還有華人士農工商聯合會及聯合民主黨,當時並沒有推派候選人參加國會席次,民政黨特別爭取在濱城州議會的席位,但也在雪蘭莪競選受華人支持之左傾社會主義陣線則抵制此次普選,鼓勵罷選或投廢票。

在此事件中主要是以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衝突爲種族衝突,其原因是當時的各族間在政治與經濟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實際上此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爲。在此次的衝突事件中導致多人死亡或負傷,華人的死傷人數高於馬來人。此事件後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以消除各族在政治以及經濟能力上的差異,同時減低了貧民率,其主要內容爲給土著特權。這個新的經濟政策在馬來西亞培養一批中慘階級,同時也造成了後來的巫統分裂,形成馬來人階級組成的人民公正黨。最終首相東姑向全國作電視廣播,稱此次事件為反對黨的過失,並呼籲人民與政府緊密合作,政府將負起責任以維持安寧。如果需要,他將咨請元首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接著,敦拉薩邀請馬華公會正副會長陳修信及許啟模,發動成立友好委員會,分赴各出事地區去安撫勸解。當日官方公布有25人死亡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94%E4%B8%80%E4%B8%89%E4%BA%8B%E4%BB%B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3事件  應華109徐嘉妤  40585116I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年5月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巨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事後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進民族主義改成溫和的改良主義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以消除各種族在政治以及經濟能力的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主要內容為給土著特權。新經濟政策在馬來人中培養了一批中產階級,這也造成了後來的巫統分裂,形成了馬來人中產階級組成的人民公正黨

 

513事件 應華109 Michael Lui 40585231I

513事件讓我反思到自己未來的方向。現在,不論是台灣或者是香港,都有相當多的人以移民外國為目標,覺得自己一旦移民外國,便一定能得到更好的生活。但他們卻沒有想到,這種行為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人在異鄉,有很大的機會受到排擠。在印尼如是,菲律賓如是,馬來西亞如是。當地人往往會把外族視為侵略者,對我們各種打壓,因此我認為這種想法值得質疑,我們也應該重新反思到底外國的月亮是不是特別圓。

 

----------------------------------------------------------------------------------------------------------------------

马来西亚民族     交换生 90599178X 金廷洙

马来西亚为东南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是一个联邦制国家。首都为吉隆坡,是多种民族居住的国家。马来西亚民族是由马来系60%,中国系25%,印度系7%,其它8%的民族组成的。马来西亚的国教是伊斯兰教和多样的宗教共存。马来西亚因马来西亚民族构成的宗教问题产生了许多矛盾。

 


應華109陳禹儒40585103I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5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事後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進民族主義改成溫和的改良主義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以消除各種族在政治以及經濟能力的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主要內容為給土著特權

----------------------------------------------------------------------------

513事件                                應華109彭于珊40585107I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5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事後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進民族主義改成溫和的改良主義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以消除各種族在政治以及經濟能力的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主要內容為給土著特權。新經濟政策在馬來人中培養了一批中產階級,這也造成了後來的巫統分裂,形成了馬來人中產階級組成的人民公正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應華109 40585220I 楊名霖
獨立中學或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是由馬來西亞華人民間贊助維持而籌辦的中學總稱,是馬來西亞特有的私人教育體制,目前共有61座分布在各個州屬。其運作是由華校董事聯合總會和華校教師公會(董教總)負責,也就是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Persekutuan Persatuan - Persatuan Lembaga Pengurus Sekolah China Malaysia /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UCSCAM)。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政策就是要肩負著發展中華民族母語教育和承傳中華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為國儲才的教育任務。由於華文是馬來西亞非官方語言,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全被改制為國民型中學,而不接受改制的就稱作獨立中學,獨中方面須在經濟上自力更生,因此獨中成了民辦的教育體制,學生除了要自行繳付學費,全校上下也需時常對外募捐籌款,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此外,一些獨中也採取新穎的集資措施,如與銀行、商業機構合作,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籌取持續性的發展基金。



90599162X 交換生 金垠旼 

 

513事件爆發在1969年5月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在韓國以前也有了這樣的事情。北韓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屠殺。所以韓國人對北韓的印象不太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來西亞的語言與文化及認同  應華107 楊小津 40385222i

馬來西亞是個完全不管制外語學習的國家,因此很多華裔既使沒有出過國也會講華文或者相關的方言,其中以客家話、潮州話、粵語為多,也有一部分可以講華文,這當然和他們的祖先的遷出地有關,更主要的還是馬來西亞對於語言學習的民主的態度,所以很多馬來西亞的學子可以到華文國家學習而完全沒有語言障礙。例如,從小他們可以選擇讀華校,之後在台灣繼續自己的大學生涯,而畢業之後回到僑居地繼續華文教學或者相關的研發工作,而在華文教育背景和華語國家的生活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有機會認同自己的華裔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 應華109 黃于芮 40585205I

   雖然現代的人都知道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也了解要各種文化的不同與珍貴之處,但是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民族中有馬來人、印度人、華人,雖然政府的政策是融合多元文化,但是從在1969年發生的五一三事件中,馬來人因為當時民族間的經濟與政治地位差距過大,進而對華人進行大屠殺。我認為這是衝動而沒辦法解決問題的行動,只會加劇民族間的分裂,如果真的是一個可以容納各種民族的國家,應該是各種民族間和平相處,尊重對方的文化,一起讓共同生活的國家變得更好,而不是民族間對立,造成國家的不平靜。

 


馬來西亞多元種族 40585236I 應華109 李彥凱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所組成的國家,主要有三大種族,分別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還有其他少數的土著民族(在沙巴和砂勞越的原住民如:卡達山 族、巴曹族、木如族、格拉比族、達雅族和依班等等)。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文化、語言、節慶、風俗習慣等,促使了馬來西亞成為一個多元種族及文化的國家。在馬來西亞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同一條街上可以看到回教堂、基督教堂、佛寺及印度教廟堂,因為馬來西亞確保其他民族的信仰自由(除了法律規定的馬來人必須是回教徒)。而馬來西亞人會的語言以馬來語和英語為基礎,也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華人一般還會一些方言如廣東話、閩南潮州話、客家話等,印度人則是淡米爾文。

-------------------------------------------------------------------------------------------------------------------------------------------------------------------------

513事件  40585106i陳寧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年5月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來西亞的華文發展  應華系109于子萱 40585204I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語文和多元宗教信仰的國家。早在1957年獨立建國前,馬來西亞已擁有不同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各類源流學校,如英文學校、馬來文學校、華文學校和淡米爾文學校。華文教育在本土扎根與發展至今已超過190年。華人社會創辦華文學校,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對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現有華文小學絕大部分是在國家獨立前,由華人社會出錢出力創辦的。華文學校採用華文為主要教學、考試和行政媒介語,除了馬來文和英文科外,華文科和其他科目皆以華文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585206i 應華109 張莘培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獨立中學或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是由馬來西亞華人民間贊助維持而籌辦的中學總稱,是馬來西亞特有的私人教育體制,目前共有61[ 1]分布在各個州屬。其運作是由華校董事聯合總會和華校教師公會(董教總)負責,也就是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Persekutuan Persatuan - Persatuan Lembaga Pengurus Sekolah China Malaysia /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UCSCAM)。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政策就是要肩負著發展中華民族母語教育和承傳中華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為國儲才的教育任務。

  由於華文是馬來西亞非官方語言,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全被改制為國民型中學,而不接受改制的就稱作獨立中學,獨中方面須在經濟上自力更生,因此獨中成了民辦的教育體制,學生除了要自行繳付學費,全校上下也需時常對外募捐籌款,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此外,一些獨中也採取新穎的集資措施,如與銀行、商業機構合作,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籌取持續性的發展基金。

獨中復興運動

  面對極其惡劣的客觀環境,華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母語教育,於1973年在霹靂州發動一場席捲全國的華文獨中復興運動,把全國僅存的60所華文獨中從滅亡邊緣救活和發展起來。董教總於當年成立董教總全國發展華文獨立中學工作委員會,並發動籌募全國獨中發展基金及提出《獨中建議書》作為獨中今後發展的方向指導。

  經過30多年的奮鬥和建設,獨中工委會在推動獨中辦學的歷程中,無論在課本編纂、舉辦考試、師資培訓、技職教育、學生活動、升學輔導、出版業務、資訊收集、基金籌募、獎貸學金等方面均作出重大貢獻。目前,華文獨中的辦學已達一定的學術水平,其統考文憑受世界許多大專承認。而現在獨中的學生人數也逐漸的增長,每年每個家長都搶著獨中的位子,可喻"僧多粥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3的兩種角度    40557012o     企管109     楊雅淇

 

關於513,官方與民間解釋不一,我們從柯嘉遜的「513」一書中即可看出。

從受害者來看:

官方數據顯示:騷亂期間,有196人喪失生命,180人遭槍傷,259人被各種武器打傷。在暴亂過程中,有6000人無家可歸,至少有211輛車被毀壞或損壞,而753所建築物被大火燒毀或損壞。

但是,柯嘉遜在書中指出,當時國際媒體記者所計算的死傷人數遠遠超過上述數據,實際的死亡人數應該更高,不過他們也無法確定準確的數字。當局刻意把受害者屬於哪一種族的事實掩蓋起來。死傷者的種族比例並沒有公布,可是從我們在醫院以及其他的消息來源得知,華裔死者遠遠多於其他死者,比例可能高達8515

另外,關於事件的起因,雙方的解釋也相去甚遠。

官方:馬來西亞官方史書認為,當時該國的華人與印度人組織了在野黨的遊行慶祝活動,引起了馬來族人的不滿,這就是「513」事件的導火線。

柯嘉遜卻認為,在野黨興高采烈地慶祝,並不能成為暴徒們行兇的藉口。反之,製造暴動的很可能是圖謀推翻東姑奪權的巫統領導人。因為,巫統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到威脅,如果挑起種族衝突,則能鞏固馬來人的主導地位。

現在,當你問馬來人關於513事件時,他們會說:「華人砍馬來人;反對黨暴亂。」但是當你問華人的時候:「馬來人砍華人,他們排華。」


513事件馬來西亞   40485901I 蘇珮瑜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513日的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原因是在當時的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這次事件是馬來人針對華人所展開的屠殺行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事後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進民族主義改成溫和的改良主義。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以消除各種族在政治以及經濟能力的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主要內容為給土著特權。新經濟政策在馬來人中培養了一批中產階級,這也造成了後來的巫統分裂,形成了馬來人中產階級組成的人民公正黨。

大規模的排華事件在二戰後的東南亞地區層出不窮,在這學期的另一門課程僑民教育導論中也探討了不少關於排華事件的前後始末及影響。排華事件不僅關係到當時的華人,也關係到現在華人的地位及華語教育的推動。


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   40320121L  王俊顏

 

馬來西亞是一個擁有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馬來西亞人口分為三大種族: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此外還包括了各個少數民族。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西亞語(Bahasa Melayu)。雖然每一個種族自小就必須學習馬來西亞語,個民族仍然被允許學習各自的母語。這就是為什麼到台灣留學的大馬同學都能說流利中文的原因。

馬來西亞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各族人民都擁有選擇宗教的權利,文化方面也是採取包容多元化的政策。所以,華人理所當然的也可以慶祝農曆新年、中秋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甚至,馬來和印度同胞也會在農曆新年期間,在各自的商店外掛上寫有Gong Xi Fa Cai」字樣的布條。

馬來西亞人民之間的和平共存是經過努力建立起來的。合諧相處的第一個大原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懂得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創造一個合諧的多元社會。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